第169章汶北建设-《覆殷商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所以,官府便在水边设了两个渔村,所有水贼的家属必须住在村里,渔村也委派了村长并迁了几十户老国人做为支柱。

    渔民们都有土地,至于怎么利用,随他们自己决定,想要种田的官府支持,不想种田想继续打渔的,官府也不反对。

    但是要交九分之一的税,可以用鱼获抵税。那点税对于渔民来说不是事,随便拎上十来条鱼干交到官府就行,并无压力。

    最终绝大部分归附的渔民都选择了边种田边打渔。

    种田的生活是他们向往的,但是不熟悉,短时间内难以有很大收获,不如边打渔维持生计,边种田学习耕种技术。

    其中一些桀骜不驯的青壮水贼都被收入水军之中,以免生乱。水军也进行了改编,分为正军和游军。

    正军自不用说,游军却是为了安置大量的水贼专门设立的。

    水军在大泽各处建立哨站,分派游军驻守,并巡视各自的防区。

    说的好听,其实是军队太多,负担太大,只好把这些人派出去自力更生。所谓自力更生,就是恢复他们以前的生活状态,以抢劫和打渔过活。

    当然,斗耆国对游军也不是一毛不拔,会为他们提供武器装备和少量的生活物资补给。

    虽然还是做水贼,但是这种水贼的生活条件却大大改善了。现在游军们有稳定的陆上老窝,能得到斗耆国水军的支援,还能轮换着回家休假,简直像来游玩一样。

    所以对于这个差使,游军们并无意见,还觉得挺新鲜,有方国支持的水贼,做起来一定很有趣!于是都兴冲冲上岗去了。

    基地也是水贼们先前的贼窝,都不用改造,直接就能用。

    这些游军在划定的地盘上疯狂作案,劫掠周边方国的船只,靠水的方国都大怒,纷纷派水军来围剿。

    可是现在的巨野泽水贼不再是以前的乌合之众了。他们已经被组织起来了,人多势众,而且装备精良,不断击败各国水军。

    待各国反应过来情况不对头,再探明状况时,立刻派出使者往斗耆国问罪。

    聂伤死不承认,推说是那是失控的水贼,他们也在围剿之中,并提出大家合力共同围剿水贼。

    以前的巨野泽,不属于任何一个方国,是公海。经过斗耆国的提议,周边几个方国便趁势划分了势力范围,把巨野泽水面瓜分了。

    聂伤也不敢做的太过分,待条约签订,便命令游军收敛行为,不再打劫签约国。

    通过这种方法,斗耆国控制了大泽东北部的水面,将近四分之一的巨野泽就这样轻易的落入了他的手中。

    东部的汶下邑,要防备东方的鄣国。

    鄣国国主阴险无耻,野心勃勃,其国民又善战,国力也不弱,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捅斗耆国一刀子。聂伤对此国异常警惕。

    因此,汶下邑对城池堡寨的营建也非常重视。他们将整个生产区放在了远离国界的西边,城池却顶在前方,就是为了应对鄣国的突袭,保护生产区。

    好笑的是,鄣国国主也被斗耆国的举动惊到了,迅速在边界上派驻了重兵,并且也开始修建堡寨。显然在他们眼里,斗耆国的阴险无耻更胜自己一筹。

    汶下邑一直是公吴在驻守,为了响应聂伤的移民政策,公吴说服了族里放走了好几家旁支。至于他自己为什么不以身作则,盖因公吴乃是族里最看重的族长接班人,所以他不可能离开主家。

    公吴之所以这么受到家族的重视,是他出身特殊。

    话说公吴父亲年轻时出使殷邑,在殷邑被一个王室看中,嫁了女儿给他,可那王室之女却在生公吴时难产去世了。

    公吴父亲和那家王室都十分悲伤,父子俩一直在殷邑待了四五年,直到娘家发生了内讧才回来避难。

    正是因为这个关系,公吴一出生就被封了子爵,他的母家还是王室,受到家族重视是理所当然的。

    要不是因为那家王室分裂了,势力大衰,没人再关注公吴,说不定他现在已经有自己的封国了。

    公吴不但在家里地位独高,他的祖母还是北邑的嫫母,深爱这个孙子。聂伤覆灭北邑,杀了妖鬼化的嫫母,公吴知道消息时已经晚了,很是为此伤感了一番。

    但聂伤依旧信任公吴,这是个性子直白,品格高洁的贵族,要有不满,公吴肯定会说出来,绝不会在暗地里搞阴谋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