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阿尔及利亚,奥兰空域,一架战痕累累的Potez 650运输机正低空掠过机场塔台。 它的尾翼上,象征着维希空军的三角标识宛如一道尚未痊愈的伤疤般若隐若现。不过那些黯淡的过去,并不影响横贯机翼的洛林十字旗在北非炽烈的阳光下熠熠生辉。 伴随着活塞式发动机的轰鸣,轮胎在接触跑道时发出的刺耳磨擦声,运输机终于平安落地。 待舱门打开,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出现在舷梯顶端。他眯着眼睛,迎着北非刺目的阳光,深深吸了一口混着机油和地中海海风的空气。 “阿尔及利亚!我回来了!革命的火炬将从这里重新燃起!” 老戴的斜后方,萧主任不着痕迹地挪了半步,恰好把自己隐在光影交界处。既不抢风头,又绝不失位,主打一个外交礼仪。 扶了扶被气流掀起来的帽子,又看了看列队于跑道两侧的殖民地士兵,萧主任用只有二人能听到的声音吐槽道: “老戴,你选的飞行员可真生猛,一架运输机都能硬生生开出双发战斗机的感觉。” “不过这波泰650属实差点意思,下次跟边区或太原总部发电报的时候,我帮你搞一架改装过的C-47当做私人专机用。” “有什么需求你尽管提,到时候神奇的老黄肯定不会让你失望。” 很显然,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的铁血复仇,以及阿尔及利亚、摩洛哥等地起义的燎原之势,让老戴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舒展。 他的嘴角微微上扬,语调里透着掩饰不住的得意。 “我们法兰西的飞行员,骨子里就刻着自由航线。或许他们现在的战绩不如八路军空军耀眼,但未来总有一天,战士们会用机翼丈量从瑟堡到柏林的每一寸天空!” “对了,非得是C-47嘛,我感觉那款飞机的尺寸不够大。” “怎么说我都是个两米的大高个,还是C-54空中霸主的内部空间更合适一些。” “好好好,哪款运输机都行。你尽管开口,改装方案由老黄来落实。” 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欢声笑语中,戴、萧二人已然来到了奥兰机场的一号停机坪。 停机坪的两侧,一支由北海舰队陆战队、自由法国本土士兵和外籍军团混编的警卫车队,正如雕塑般静立待命。 车队阵列中,领头的是两辆缴获于德军的保时捷桶车,后面则是跟着四辆潘哈德装甲车。 机枪手们警惕地盯着天空,显然是时刻准备投入对空作战。 “萧主任,您远道而来,理当先行。” “入国问禁,入乡随俗。自由法国的天空下,自然该由您这位领导者带路。” 几番推让间,老戴终是笑着摇了摇头,长腿一迈便跨进了桶车。萧主任见状也不再坚持,利落地侧身入座,顺手带上了车门。 车队驶出奥兰机场时,沿途的外籍士兵纷纷挥手致意。当地的平民也从土墙后探出头来,用半生不熟的法语喊着口号。 而经历过数次战争的老人,则是沉默地注视着这支奇怪的车队。 法国将军、民国外交官、些许黑人士兵、铁十字徽章还没刮干净的德国汽车,此等乱七八糟的组合,还真是独属于战争期间的荒诞景象。 不一会儿,车队安全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,自由法国在北非最大的军港:米尔斯克比尔。 该基地位于奥兰西郊,是法国海军在地中海的战略核心。满载情况下,它的主锚地和辅助泊位加在一起,足足可以停6艘大型舰艇和15艘小型舰艇。 望着军港内密布的舰影,看着干船坞内斯特拉斯堡号战列舰那如同星火迸的维修焊光,萧主任的双眼中骤然闪过兴奋的光芒,唇角更是不受控制地扬成了夸张的弧线。 “好好好!老戴啊,海军的战士们可真是硬骨头,我就知道他们一定能把舰队开回阿尔及利亚!” “接下来,只要你我双方加大合作的力度,那地中海、黄海,乃至是大西洋和东海这些蓝水澡盆,早晚都得换主人!” 第(1/3)页